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制造國,但缺乏屬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大部分商品的經濟效益來源于廉價勞動力,尤其在電子產品和一些尖端技術方面,大家所知道的如手機、相機、電腦等數碼產品領域包括汽車制造業乃至軍工醫藥衛生等方面,更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
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萍紕撔率翘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基于以上原因,校企合作這一既能發揮院?蒲心芰,又能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雙贏”方式,是符合國家、企業、高校利益的最佳選擇。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
一、院校優勢
(一)國家對高?蒲泄ぷ鞯闹С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廣大高?萍脊ぷ髡呱钊胴瀼乜平膛d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教育部通過加強高校創新體系的建設,形成了一批能持續產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創新平臺和基地,并吸引和凝聚了相當一批的人才,為企業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等學校是我國培養高新型創新人才的基地,也是主力軍之一,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高等學?梢詾槠髽I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高校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高校自身擁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具有獲取前沿知識的一些有利條件,學校的學生對于特定領域的研究較為專業,且擁有大量從事科研探索的人力資源、實驗場所、時間和精力,能夠專心的從事研究工作,具有較強的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
二、企業優勢
(1)信息優勢。企業擁有包括市場需求、實用技術等信息,能夠全面掌握市場的實際需求,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信息幫助指導學生。學生的職業能力最重要的還在于獲取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和科技進步調整生產結構和產品技術性的創新能力。企業能夠這一方面的信息,學校以此來確定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目標,這樣就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2)資金優勢。在當今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科技強企”成為企業在優勝劣汰中取勝的重要方法,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加大在科技創新工作上的投資,例如2013年陜煤化集團為陜焦公司科技投入7380萬,陜焦公司拿出100余萬作為科技獎勵,這些巨額的資金投入為高校在企業進行科研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并且企業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為高校研發隊伍進行試驗提供設備保障,能夠讓他們更好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本專業上取得更大的成績,使理論得以實踐,讓科研成果得以轉化,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企業自身的技術團隊的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也可以傳授給學生,從而切實幫助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3)工作環境的優勢。企業員工勤奮努力,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第一線的環境,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去第一線接受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實踐鍛煉,在實際工作可以切身體驗嚴格的工作紀律、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感受工作的艱辛、團隊合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這不僅能為學生直接了解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術要求,提高職業能力,為畢業與就業接軌,為上崗工作奠定基礎,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
三、校企合作的優勢
(1)有助于把理論投入到實踐中,從實踐中完善理論。許多院校的專業教師在課堂上對于理論知識很得心應手,但是對于實際操作的講解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企業生產經營一線的鍛煉,擔任教師工作后,去企業生產經營一線的機會又太少,紙上談兵與實戰有一定的差距,講課只能從課本到課本,而且很多的課本本身就很落后,遠遠跟不上科技創新的腳步。
對于高校而言,擁有較高的、前沿的理論研究水平,但是缺乏檢驗理論的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可以將高校的理論研究成果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中得以實踐檢驗,教師和學生都能在企業中進行試驗,發現理論研究中的缺陷,及時進行改進完善,避免了高校理論研究閉門造車的缺點,增強其理論的可行性。
(2)高?梢猿蔀槠髽I決策的“智庫”,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高校具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科研團隊,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進行專門的課題研究,既可以是企業管理方式方法,也可以是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技術支持、產品更新換代、新產品研發、管理方式、政策解讀、經濟走勢、某一領域的前景分析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這樣可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為企業覺得提供科學依據。
(3)校企合作,使學校成為企業人才培訓的搖籃,企業成為學校的試驗加工廠。校企合作適應社會與市場的需要。學校通過企業反饋其需要的人才類型,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合理設置專業,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更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也可以讓學生更早的、更多的到企業里實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盡早的讓在校學生到企業里實習,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課本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應用把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使學生發覺自己課本上的知識在實踐中還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好多的都用不上,激發他們的鉆研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解決了學生好高騖遠、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偏差問題。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大學畢業了就應該坐辦公室,就應該當管理人員,以至于在就業選擇上就會出現挑肥揀瘦錯失良機的現象;蛘叱霈F:“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行為,從而喪失扎根基層,用實踐彌補理論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對崗位職業的感情,較早的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學?梢允瞧髽I人才培訓的搖籃,企業可以是學校的試驗加工廠。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大,很多的企業和員工都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緊迫感,居安思危的意思越來越明顯,都有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強烈愿望,這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難得的契機,企業和學校已經發現了這一契機并且正在緊緊地搶抓這個機遇,就以陜煤化集團來說,高層領導決策成立了研究院,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以科技研發和獎勵,近年來投入上億元的資金對自己的干部進行培訓,其旗下企業也加大了科技投資比例,積極與省內或者專業對口的高校例如與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建筑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院校進行密切合作,在對本單位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額提升、產品研發等方面,雙方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在學歷、職稱、技能等級、業績貢獻與工資掛鉤的分配機制下,在崗的職工也感受到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危機意識,很多企業隨著新人的進入,這些新人一般都有較高的學歷,領悟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給過去那些老職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而激起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而信任呢要實現自身價值,獲取更多的勞動報酬也只能在自己的專業上取得高于他人的突破,基于這樣的現狀,正是創建學習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員工的大好時機。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是一種“雙贏”模式。
四、結語
校企合作最終達到了:企業得到科技創新、得到產品升級換代、得到人才;學校得到發展、科研成果得到轉化、學生得到技能、得到就業,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那么學校、學生、企業等社會諸單元諸份子得到了創新發展,我們的國家自然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知識拓展]
現在中國企業人才戰略是什么?
一、新世紀挑戰催生中國人才戰略;近幾年來,面對迅猛發展的科技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國際;應該肯定,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才;
(一)人才隊伍整體實力有了很大增強;
(二)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格局初步形成;
(三)市場機制對人才資源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與當今新技術革命迅現在中國企業人才戰略是什么?
概括為五點:
第一點加大人力資源戰略。
第二點實現基本價值戰略。
第三點調整人力資源環境戰略。
第四點推進人事制度戰略。
第五點優化人才成長環境戰略
一位著名西方經濟學家曾經說過,亞洲未來取決于人才。如果說第一個經濟奇跡是成萬上億的亞洲人辛勤汗水的結晶,那么下一個奇跡需要更多的是靈感而不是汗水。這個論斷無疑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黨、我們國家早就對人才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心和重視。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早在1985年就強調發展的關鍵在人才。他說,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江澤民同志在面向新世紀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人才理論,提出了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及開發人才資源的重要思想。正是在鄧小平人才理論和江澤民關于開發人才資源思想指導下,在200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做出了實施人才戰略的重大決策,從而啟動了新世紀的中國人才戰略。
一、新世紀挑戰催生中國人才戰略
近幾年來,面對迅猛發展的科技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要保護經濟快速發展,實現我國新世紀的發展目標,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應該肯定,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
(一)人才隊伍整體實力有了很大增強。目前我國各類人才總量達到6070多萬人(指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00多萬人,約占人才總量的三分之二,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的公務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一。與1978年相比,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數量增加了約7倍,質量上也有較大提高,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0年的50%,45歲以下人員的比重由68%上升到77%。
(二)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格局初步形成。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人事人才工作在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中,把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人事管理體制和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不斷拓展工作領域,由國有經濟轉到整個國民經濟,由城市延伸到農村,由國有單位擴展到非國有單位,由傳統國家干部擴大到各類人才。人才工作由行政調配為主轉變為人才預測規劃、培養使用、配置管理為主的全方位人才資源開發上來,適應不同人才發展需要的分類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三)市場機制對人才資源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單位用人找市場、個人擇業進市場的雙向選擇機制正在替代統包統配制度,統一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正在建立完善,并向信息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人才測評、人事代理等人才中介服務不斷發展,人才市場社會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熬盼濉逼陂g,各類人才每年進入人才市場的約800萬人次,通過市場實現就業的約120萬人,人才市場配置率逐年上升,提高了人才效益。
但與當今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情況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適應新世紀的挑戰。人才的專業結構和行業分布不夠合理,長線專業人才過多,高層次人才年齡結構偏高,高新技術和復合型人才普遍短缺,農業、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嚴重不足。人才的地區、所有制間結構失衡,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4%集中在國有單位,高級人才的85%集中在東
中部地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比例偏低,僅占總數的5.7%。競爭激勵機制不夠完善,人才流動難仍較普遍,各類人才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的事業就很難向前發展,甚至還會遭到挫折。
新世紀人才戰略的形成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為了在21世紀的世界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江澤民同志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科技人才的號召;接著在199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要求,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要在我國理、工、農、醫及交叉學科和高新技術領域中,培養和造就一支能夠進入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家隊伍,一支具有技術創新能力、能夠不斷攻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各種復雜難題的工程技術專家隊伍,一支學有所長并具有突出領導才能的科技管理專家隊伍,組成我國現代化事業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學技術大軍。
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進一步強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到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求把培養和使用人才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
1998年,江澤民同志在同全國政協科技界委員座談指出,現在各國特別是大國都在抓緊制訂面向2l世紀的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他說,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我們要認真對待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順應潮流,乘勢而上,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1999年,江澤民同志在考察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加強和不斷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萍紕撔略絹碓匠蔀楫斀裆鐣a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關鍵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特別要注重培養新的人才,要十分珍惜和使用他們。
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制訂“十五”規劃過程中,面對新的世紀,站在時代高度,總結國際國內經驗,做出了實施人才戰略,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重大決策,并以整章的篇幅寫進了“十五”計劃綱要,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足以說明人才戰略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世紀人才戰略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人才戰略,是迎接新世紀挑戰,應對國際激烈競爭,確保第三步戰略目標實現的一項重大決策?偟闹笇枷牒湍繕巳蝿帐牵簣猿粥囆∑嚼碚摵徒瓭擅裢娟P于開發人才資源的思想,按照黨管干部原則和德才兼備標準,加快培養和選拔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和第三步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十五”期間人才隊伍建設的具體任務是:面向經濟建設,圍繞結構調整,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和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發展高科技的要求,加快人才資源開發的社會化進程,千方百計發展壯大人才隊伍,提高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初步建成機制健全、功能完善、職務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努力緩解地區、產業間的人才布局失衡的狀況,充實和加強西部地區人才力量,基本滿足農業、信息、金融以及高新技術領域對高層次急需人才的需求。為此,要重點做好四件事情:
1.努力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要緊緊圍繞重點,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他們的文化學歷層次,增強創新創業能力,調整改善人才結構。
——建設高素質的各級領導人才隊伍。領導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繼往開來、開拓前進的關鍵,必須從戰略高度,著眼于各項事業的長遠發展,通過深化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推進黨政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通過擴大民主,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全相關制度措施,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機制,逐步實現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考核、交流、監督等工作規范化,培養和造就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較高政治理論素養和開拓精神,掌握現代科學文化和管理知識,并經過實踐考驗的高素質領導人才隊伍。
——建設高素質社會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根據21世紀發展趨勢,全面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素質,特別要注重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獨立研究解決問題、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
——建設高素質職業化企業家隊伍。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需要,深化企業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企業家。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公務員是現代化建設的組織者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的要求,加強公務員能力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培養具有公仆意識、廉潔、勤政、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
——建設具有較高技術素質的技術工人、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科技隊伍,為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村生產力水平,提供高素質人才保證。
2.加快高新技術和急需人才培養,提高創新創業能力。要研究制定高新技術人才培養規劃,大力培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人才。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加速培養律師、外貿、財會人員,改變目前這方面人才短缺現象。大力發展博士后研究制度,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速度,預計“十五”末期每年博士后招收人數比2000年翻一番。
歡迎關注廣水人才網官方微信
1.搜索"gssrcw"微信號,并關注
2.查找公眾號"廣水人才網",并關注
3.掃描右下角二維碼,并關注